交友困境与投资困局【云九思考】

2016-11-11 作者: 云九资本

最近朋友圈被两个女人刷屏,这两人有着共同的特点:被闺蜜实力坑爹。不用说,一个是韩国总统朴槿惠,一个是美国外相希拉里,而且两个人的工作都要没了,可见交友不慎,身败名裂。

虽说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,但这次两国的八卦真的超越了纸牌屋,现实世界比电视剧更加戏剧化。结果韩国民众集体抗议要求总统下课,而希拉里好不容易营造的大好局势也立即变得暧昧难测。

第一次看到新闻,我真的替这两个人不值:明明身边这么多精英,可一个严重依赖一个乡村大妈,邪教组织头头;另一个非要用一个伊斯兰背景的助手,而其老公还是个扶不上墙的烂泥。

但仔细一想,每个人其实都生活在有限的可能性里。让我们先拿出笔来,画三个同心圆。最里面那个圈代表每个人能够深度交往的朋友一般不超过10人(能够每周联系);而中间那个圈代表中度维护的朋友圈,一般也就100人左右(每月联系一次);外面那个圈有多大看人,代表大概0.5-1年联系一次,或者更低频率联系的朋友,少则数百,多则数千数万数十万。越是公众人物(或者如投资人、创业者这样需要重度social的人),能够维护的朋友圈越大,而深度交往的朋友也越难得。原因很简单:一块饼给10个人吃和100个人吃,肯定每个人分到的份额是不同的。因此对于他们,内部的圈子被极度压缩,可能只有1、2个人,而这1-2人会参与他们生活的全部。朴槿惠和希拉里的问题,便是在亲密圈子的管理上感性战胜了理性。

而对于我们普通人,管理圈子的难度却在如何搞定中间层。在执行层面,有三个有限性制约了我们的有效管理。

这一有限性首先会体现在时间上。每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,而这24小时去掉上班8小时,吃饭2小时,上下班2小时,睡觉8小时,实际能够支配的只有4个小时。这4个小时还要分配给个人休闲活动,能够拿来社交的时间屈指可数。

其次,有限性体现在地域上。你在北京,就很难维持上海的朋友圈子。就算一个月出差两次,能够高频率维护的圈子也屈指可数。

再次,有限性体现在阶层上。2012年的《北京折叠》在今年火了,就是因为中国的阶层固化被更多的人感知到。具体到做基金,孵化器玩一个圈子,国有基金的玩一个圈子,人民币基金玩一个圈子,美元基金玩一个圈子,各线基金也各玩各的圈子。圈子之间很难有交集,因为各方的诉求和能够提供的资源完全不一样。

微信的朋友圈可以很好帮助我们维护中间的那个圈子,或者能帮助我们和更大的圈子进行互动,但这些线上互动很难让人有交心的谈话和情感上的交流。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约创业者见面,而电话沟通永远是投资人次选的方式——因为电话无法观察到对方,无法产生感情连接,也无法在我们脑回路里刻印一个立体的形象。

投资人在管理圈子的时候往往感到力不从心。最好的项目往往来自中间那个圈子,而这个圈子本身是非常不稳定的,时时刻刻会有新人加入,旧人退出,取决于每个人不同时期的专注点。我们当然希望最好的项目都来自内圈的密友,然而那并不现实。我们能做的,只是更有效的维护中间圈子里的关系,使信息流动更加及时和有效,从而抓住稍纵即逝的那一点机会。

所以我们常常为了提升圈子而苦恼。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交圈,有人开始写公众号(比如我(○’ω’○)),有人频繁出入各种社交场所,也有人变身网红,寻找更多曝光率。固然,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常规互动固然是有效的方法,然而在我看来,更直接和快速的方法,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资源积累,把更多的优秀的朋友吸引到自己的密友圈里,从而整体提高中层圈子的质量。“黑镜“S3E1里,女主拼命想获得更高评分却不得,撇开价值观不谈,不是因为她的努力方向错了(虽然在片中更高评分的圈子是非常虚伪的),而是她还没有让自己满足更高圈子的标准。即使丑闻缠身,不管是希拉里还是川普,不可否认,都是自己阶层的翘楚。

所以,从今天开始,少一点无意义的社交和拖延,多一点反思和学习,何如?